|
健康小常识 |
|
 |
熬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生活常态,而关于到底几点后才算是熬夜的问题其实也饱受争议,有人说11点,有人说12点,但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全面,关于熬夜可能很多人都想错了。其实关于熬夜并没有绝对统一的时间标准,但可以从生理机制和健康影响的角度给出科学建议:

1、核心睡眠时间
人体深度睡眠和激素分泌的关键时段是 晚上11点至凌晨3点(尤其是褪黑素分泌高峰),因此:
严格标准:超过晚上11点入睡可视为熬夜。
宽松标准:超过12点入睡通常被归为熬夜。
2、个体差异
生物钟类型:"晨型人"(早睡早起)和"夜型人"(晚睡晚起)的熬夜界限可能相差1-2小时,但长期偏离社会作息(如凌晨3点睡中午起)仍可能增加健康风险。
睡眠需求:成人需7-9小时睡眠,若必须7点起床,凌晨1点后睡即算熬夜(睡眠不足6小时)。
3、国际研究参考
世界卫生组织(WHO)将"夜间"定义为 晚10点至次日早6点,此阶段睡眠更符合昼夜节律。
多项研究表明,长期在午夜12点后入睡的人群,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风险显著增加。
4、熬夜的关键
睡眠是否规律:如每天固定2点睡10点起,比作息混乱更健康。
是否满足睡眠周期:一个完整周期约90分钟,睡够4-6个周期为宜。
睡眠质量:深度睡眠占比比入睡时间影响更大。
5、健康建议
尽量在 晚12点前 进入睡眠状态。
如果不得已熬夜,次日可通过 短午睡(20-30分钟) 补充。
连续熬夜后,避免在周末过度补觉(不超过平时起床时间2小时)。
综上所述,晚上几点睡觉才算熬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,它涉及到生理、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影响。因此,我们应该尽量遵循自然的生物钟,合理规划作息时间,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。
|
『返回』 |
|
|